恐怖主義是我國面臨的空前挑戰,也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但反恐是持久戰,是總體戰。這是常識。關鍵是,反恐戰該如何進行?我們首先需要更新國家反恐戰略,並據此制定國家反恐傳播戰略。這是美國的反恐經驗,也是我國反恐的必由之路。
  有人把作戰空間分為四類:自然空間、技術空間、社會空間和認知空間。反恐的主戰場在認知空間,原因有二:其一,自然、技術與社會空間的優勢唯有轉換成認知空間的優勢,方纔具有戰略價值。為此,我國應努力把西部邊疆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轉換成信息優勢。其二,正如認知戰定律所說,認知空間的衝突經常波及自然空間,但認知空間的衝突不能在自然空間解決。要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在正常情況下,“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應發揮主導作用,而“強制性國家機器”只能起輔助作用。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但在非常狀態下,兩種國家機器的組合形式集中反映決策者的戰略藝術。政治、經濟、維穩、信息、社會、文化,多頭並舉,但如何組合?在8月舉行的一次反恐會議上,我建議“以戰略傳播統攝我國反恐大業”。何謂戰略傳播?就是為有效影響目標人群而精心協調信息與行動,以確保對方“正確”理解我方言與行。2010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把“戰略傳播”列為八大國家實力之一。在我看來,戰略傳播要求情報、政策制定與實施、傳播三位一體。
  美國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宣稱,反恐戰爭是一種新型態戰爭,軍事武力僅是打敗敵人的一種工具。在街頭部署充足警力是必要的,但在反恐作業鏈中這是下游行動,反恐戰線還需前移,進入認知空間。我國新近出台《關於辦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依法打擊宣揚、散佈、傳播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等不法行為。在反恐戰中,阻止極端思想傳播是通行做法,但這是中游行動。認知空間的戰線還要前移。從作業成本與效果看,下游最易,但效果最差;中游較易,效果較好;上游最難,但如成功,效果最佳。從本質上看,下游和中游是被動防禦,上游是主動進攻。反恐須在上游、中游、下游同步進行,三者協調一致,力求形成最大合力。這就是戰略傳播的運用。
  從我國與全球看,在上游反擊極端暴恐思想最為艱難。困難或來自敵我雙方。在我國,突破思維與制度慣性極為困難。簡言之,打擊極端暴恐思想需要建立多元化體系,這就需要充分吸收半官方和非官方資源。為此必須向民間專家授權,需要堅定地推動民族宗教議題戰略性脫敏。建立“防火牆”並非上上策,有時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中國民間不乏智勇雙全、本領高強的人才,問題是能否發現他們、善用他們。▲(作者是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國際戰略傳播學會理事長)
(編輯:SN1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42kfvn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