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華 新京 北晚 京華
   隨著《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發佈,各項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措施也已浮出水面。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實現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這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熱點難點,教育領域的探索和改革即將進入深水區。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實行考試招生分離,要求政府部門把考試組織權交給社會機構,把招生自主權交給大學,把考試選擇權交給學生。因此,怎樣推進教育行政部門放權,將是改革的攻堅戰。
   針對此次中央精神,教育部黨組已於前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扎實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點工作。
   改革新舉措:高校自主招生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解讀:將真正實現學校與學生“雙向選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決定》中對於教育改革的描述,將真正實現讓高校與學生“談戀愛”:學生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學校也挑選符合自己要求的學生。在相互充分瞭解的基礎上雙向選擇,學生的選擇權有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會提高。
   儲朝暉介紹,目前,很多國家的高校錄取都是學校與學生雙向選擇,但我國的高招錄取還是“計劃經濟”:政府為學校定了招生計劃,定人數、定專業、定調檔比例,學校只是配角,完成招辦給予的計劃。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領域最為敏感的地帶。“通過深化改革,要把考試從‘指揮棒’變為‘服務器’,讓考試成為瞭解學生情況的一種途徑,同時鼓勵學生更好地發展,不要因為一次考試丟失信心。”儲朝暉說。
   此次改革明確突出“高校自主招生”,這就表明,以後高考招生權將握在學校手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將真正實現。學校自主招生將不會只卡著分數要人,名額也可能不再有地域限制,學校可以自由地在最大範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生。這樣外來務工人員就地高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高校錄取將更加註重綜合評價,素質更受重視。
   改革新舉措:統考減少科目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解讀:大大增加學有所長的學生的錄取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分析,隨著多元錄取局面的形成,“全國統一高考”的地位將不再那麼重要。
   高考科目可能減少到兩三科,也可能只有一科綜合考試,類似美國的SAT考試。也就是《決定》中提到的“不分文理科”,進行綜合測試。這也將徹底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象。
   這時高考就不可能再是入學的唯一依據,學校錄取時會更多地參照學生其他方面的表現,例如此次《決定》中提到的“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教育部曾經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過。“學業水平考試”與現有的會考不同,不是“考一門、扔一門”的考試,而是對某一學科進行綜合的測試。考試內容可以從國家標準題庫中抽取,也可以由社會考試機構來組織。以後高校錄取時,可以根據學校特色和各專業需求自主選取“高考+學業水平考試”的錄取方式。
   同時,高校錄取將更加多元化,例如一些研究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在高中已經達到大學水平,甚至有一些研究成果。這些學生將獲得更多入學機會。可以效仿目前已有的“校長推薦”,增設“專家推薦”,這在國外也不鮮見,即某領域的專家教授為學生寫推薦信,這將大大增加學有所長的學生的錄取機會。
   改革新舉措: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解讀:讓家長不再為“小升初”犯愁
   小升初一直是令家長們頭疼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小學生課業負擔沉重的重要因素。教育部此前就曾經表示:執行義務教育法關於就近入學的規定,按照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佈情況合理劃定每所公辦學校的招生範圍,因地制宜地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把分設的小學和初中學校對應起來,讓小學生直升入對口初中,逐步實現屬於義務教育的初中與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分離,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的比例。
   據瞭解,此前北京市不少區縣已經將“小學初中對口入學”作為主要升學途徑,即幾所小學對應幾所初中,學生先填寫入學志願,再通過計算機按志願隨機分配。而在新建校中,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各區縣的發展重點。
   改革新舉措:不設重點班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解讀:更好地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儲朝暉認為,現在某些地方的重點班存在很多問題,孩子學業成績很好,但是身體累壞了。不僅如此,孩子的基本人格也沒建立起來,同時,學生自主性也被摧毀了,沒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方案指出不設重點班一個是為了公平,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設重點學校重點班,即是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進而把人也分成三六九等,在義務教育階段,很難判定學生未來是否成為人才,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定要一視同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發展,而不能單純地唯分數論。
   聲音
   通過深化改革,要把考試從‘指揮棒’變為‘服務器’,讓考試成為瞭解學生情況的一種途徑,同時鼓勵學生更好地發展,不要因為一次考試丟失信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專家訪談
   既落實學校招生自主權,又擴大學生選擇權:
   高考改革三大猜想
   N新京報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備受關註的高考將何去何從?前日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對此,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根據招考分離的原則,大體可以總結出三種不同的改革猜想,而三種猜想也將推導出不同的改革效果。
   猜想1 多次考試一次錄取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介紹,實際上,全國已有部分省市開展兩次高考,即在春、夏兩季分別組織高考,而不少高校也已開展自主招生考試,甚至組織聯考。
   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當前的這種考試改革,只局限於“變一考為多考,但仍集中錄取”的模式。
   舉例而言,2008年,江蘇地區高考,即採取“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評價”相結合的錄取方式。錶面看,這種方式動態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由於在集中錄取中,必須依照分數高低排序依次投檔,依次錄取,而且每個考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
   於是,考生的焦慮和負擔,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可能增加。有人形象地說,分散高考、集中錄取,是由“斬首”變“凌遲”。
   猜想2 一次考試多次錄取
   “學校的自主錄取仍然只是一小部分。”李宇明認為,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做好完全自主招生的準備,就如他擔任黨委書記的北京語言大學,雖然已經將很多小語種專業納入提前批次錄取,但也要在錄取學生時,重點參照高考成績。
   對此,熊丙奇認為,這實際上可以發展成為高考招考方式的“第二重境界”,即“維持一考,變一次錄取為多次錄取”,簡單來說,就是高校根據申請者的高考成績(或學業水平測試成績)、中學學業成績、綜合評價,結合學校的面試考查,自主錄取考生,考生可拿到多張錄取通知書。
   舉例而言,在現有高考基礎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在錄取時,均自主提出620分以上者可以申請,達到620分的考生,則可以申請以上這4校,再根據拿到的錄取專業、獎學金確認自己選擇哪所高校。
   “這種招考方式,考試次數沒增加,但學生的選擇權大大增加,學校對學生的考查,也擺脫分數這唯一依據。”熊丙奇說。
   熊丙奇認為,這樣的考試、招生方式,就實現了招考相對分離,既能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又能擴大學生的選擇權。
   猜想3 多次考試多次錄取
   熊丙奇進一步指出,如果“一次考試,多次錄取”操作成熟,以後的改革方向就可以是在此基礎上,實行一年多次考試,最終形成多次考試、多次選擇、多次錄取,建立其全新的多元評價體系。
   多次考試可以是對錄取具有同等效用的學業水平測試,考生可拿任何一次成績,去申請高校,高校則以這一成績為基礎,綜合學生的中學學業成績、綜合素質進行自主錄取,“在第二重境界基礎上,再次減輕考生的考試壓力”。   (原標題:不分文理科打破“一考定終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42kfvn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